阅读:拒绝过度刷短视频,《信息流、情感与专注力:一项关于短视频使用与认知及心理健康相关性的系统性综述与元分析》
原文链接:
https://psycnet.apa.org/fulltext/2026-89350-001.html?s=05
拒绝过度刷短视频
这篇论文表明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增加短视频(SFV)使用都与一系列不良后果相关。这直接支持了控制观看时间的必要性。
无限滚动的设计让大脑不断接收高强度、快节奏的刺激,导致对需要持续专注的深度任务(如阅读、思考)产生习惯化(即变得不耐烦、难以投入)。同时,算法推送的即时奖励又让大脑对这类刺激敏感化,强化了“刷视频”的冲动行为,从而损害认知耐力。

研究概述
研究背景
短视频(SFVs,如TikTok、Instagram Reels、YouTube Shorts)的兴起已深刻改变社交媒体格局,但其无限滚动的设计引发了对成瘾和健康影响的担忧。
研究目的
对SFV使用与认知及心理健康指标之间的关联进行首次全面综合量化分析,弥补以往综述仅关注TikTok或单一健康领域的局限。
数据规模
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共纳入71项研究,涉及98,299名参与者。
核心发现
对认知的影响
短视频使用增加与较差的认知表现呈中度负相关,即看得越多,认知表现越差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使用增加与较差的心理健康呈弱负相关,即短视频刷的越多,心理出现障碍的可能性越高

机制探讨
- 认知机制:研究引用Groves和Thompson的习惯化与敏感化双过程理论来解释SFV对注意力的影响。重复接触高刺激内容可能导致对慢速、需努力任务的习惯化(脱敏),同时算法驱动的即时奖励又导致敏感化,强化冲动性参与模式。
- 心理健康机制:SFV平台通过刺激多巴胺奖励系统,可能创造一种强化循环,导致对日常奖励源的敏感性降低。此外,社会传染(通过算法放大接触他人心理健康内容)和睡眠质量下降也被认为是潜在的中介路径。
评论区